求职,面试,跳槽,创业:别把评价自己的权力轻易交给别人

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有边界的,而你的成长没有边界
null

这是我 2020 年初写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在粉丝和同事间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此再分享一遍,希望对正在求职、面试或打算跳槽、创业的你,有所帮助。

王兴曾说:2019 可能会是过去 10 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 10 年最好的一年。刚刚经历完 19 年的你,感觉如何呢?

刚刚过去的年末,很多网站都发起了“用一个字形容你的 2019”这样的调查。一眼扫去,出镜率最高的就是“难”了。再扫第二眼,丧、穷、胖、苦、累,瞬间一应俱全。

这些充满画面感的字,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过去一年最精炼的总结。

想想这一年吧,裁员潮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稳定了很久的,突然又要重新找工作;本打算大显身手的,又退回了象牙塔。

在人潮涌动的都市,我们都在尽力抓住一种叫做“稳定”的东西,希望拯救心中岌岌可危的安全感。

终于熬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在对新年充满期待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世界能给幸存的自己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你很棒的赞美。

在刚刚过去的评优和晋升活动中,我尽可能的让我们小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收获,都能感受到艰难后的温情。

可我们都知道,只要是在一个组织里,能真正受到嘉奖和实质性鼓励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也只能自己给自己鼓掌。

这可能会让努力一年的你有一点失望,有一点心灰意冷,甚至自我怀疑。

我是不是不适合工作?

我是不是没有价值?

我是不是可有可无?

我是不是没有前途?

所有这些负面情绪和疑问,在走出校园的那天起就注定会贯穿你的整个职业生涯。

我们要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容淡定的面对这一切呢?对于初涉职场的你,这一点尤为重要。

以下是本文核心要点。

1. 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主观的,要把你变成他想要的样子

2.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有边界的,而你的成长没有边界

3. 找到“你的国”,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逻辑

4. 基于三个基本原则,守住评价自己的权力

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主观的,要把你变成他想要的样子

梁宁讲过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

几年前,马云和任正非一起坐飞机。在机场,先碰到了几个华为的人,在读书和讨论工作,见到任正非就和任总打招呼。

再往前走,在登机口遇到一群阿里的人,阿里的人把行李箱平放在地上,围着行李箱坐一圈打牌,见到马云,就和马总打招呼。

马云回来就找 HR 老大说:能不能让这些人不要在机场打牌?

HR 老大找到当事人,当事人说,工作非常辛苦,大伙就是在机场一起聚聚,然后各自出差,就有一阵见不着了。HR 又把这个话反馈给了马云。

马云说:哎呀,那要是这样,下次让他们见到我,就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吧。

后来,我又把这个段子给华为的一个高管讲了。

我问他:如果任正非这样和 HR 的人说了,华为的人敢反驳吗?

华为的高管和我说:华为的人聚在一起,根本就不可能打牌。

这是两个企业根本的不同。华为人和阿里人有不同的特点,两家企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问题来了。

假设上面说的两组人在各自公司都是很优秀的,请问如果我们把评价标准调换一下,会有什么结果呢?

无论好坏,我想和原公司的评价一定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吧。

可那个人还是那个人啊,客观来看,他自己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评价标准而已。

对于每个公司而言,我们最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价值观,就像一个人的三观一样。这是企业认为,自己无论未来做什么都要坚守的原则。因此,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坚守这样的原则,并体现在相应的行为中。

一个企业用价值观来要求你的时候,就是希望把你变成他想要的样子。

而事实上,所有的评价标准,无论明的黯的,都是具有导向性的,都在把你导向他想要的那个样子。

null

所有的评价标准都是有边界的,而你的成长没有边界

上面说的案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以我为例。

我小的时候,家里管得很严。我父母不允许我随便到别人家吃饭,更别谈随便在别人家过夜。所以,每次在朋友家玩的很嗨的时候,也不得不按时回家。

所以我小时候特别羡慕一些同学,他们可以更自由的出去和朋友玩,可以选择在朋友家住,甚至是住一段时间。

这其实就体现了每个家庭对子女评价标准的差异。父母希望你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的时候,就会有一套评价好坏的标准,希望你是一个乖乖女的时候,又会有另外一套标准。

就像上文所说的,这些标准都是有导向性的,为了让你变成他想要的样子。

家庭教育的标准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毕竟每一个父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形成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预判。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标准,初心都是为了让子女能在未来独立生活的日子里,遭遇更小的风险和打击。

可是,当我们真正走出原生家庭,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脱离了那个标准的边界。

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评价体系,原有的行为方式可能并不一定再适用了。一种无奈迷茫的感觉,就会突然汹涌而至。

我们并无法通过外界找到一个稳定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应该做到怎样才是安全的。外界的标准是多样的,我们的成长是无界的。

如果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完全适应了某个组织的标准,一旦离开这个组织,反而风险极大。就像当年优秀的你,离开了学校的感觉一样。

因此,相比较于适应某个有边界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成长逻辑。

null

找到“你的国”,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逻辑

梁宁曾在一篇分享中提到:

一个人的天分所在,就是那个让你乐此不疲的事情。无论你多忙,总会从生活的缝隙中找到时间,和那快乐链接。当你找到他,并且以此为方向沉浸其中,就找到了安定的理由。就像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国。

而到底什么才是你的国呢?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因为我们总会被眼前的利益,标准,外界的评价和反馈所驱使,却很少回到内心去探寻。

换而言之,我们一直在为迎合这个世界而生活。

而有些人很幸运,他们很小就知道自己终其一生的方向是什么,并始终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可能需要在进入职业生涯之后,经历 10 年之久才能慢慢看清,原来这就是我想做的。这中间的经历和曲折,很难省去。

那有什么是可以给我们以指引的么?我想是有的,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想一想,五年后的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想一想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留下点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通常,价值观越稳定的人,越容易找到答案;而价值观越不稳定的人,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这就是找到你的国的钥匙。当你找到那个肯定的答案之后,会突然发现,眼下所有的经历,不过是为了成就自己到达那个彼岸的手段而已。

无论外界的标准如何,无论组织如何评价你,都不会对你有任何动摇和影响。

正所谓,世界有世界的答案,而我另有答案。

这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标准,才是稳定的,牢固的,安全的。

null

基于三个基本原则,守住评价自己的权力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国之后,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逻辑。

你知道在当下的组织里需要得到什么,你知道在自己的这条路上,走到了什么地方。你清楚自己还缺什么,你知道还需要学习什么,你懂得要放弃什么,你明白要坚持什么。

你会读懂杨绛先生的那句话: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你会理解莎士比亚的那句话:即使是在果核里,我依然认为自己是无限空间的国王。

这样你就不会在意组织的评价,你是不是优秀,你应不应该得奖。你的价值,怎么可以用如此狭隘的标准来评价呢?

更重要的是,你在自己的成长逻辑里,是不是有进步,是不是有成长。我想经历这样的一年,你也一定是有的。所有必经之路,都不是弯路。

守住了评价自己的权力,内心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反馈影响,但最后我还需要给你三个基本原则。这是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对于幼儿管理的三个原则,只要符合这些原则,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我觉得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些成年人。

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