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资深合伙人:90%的领导者在这 5 大认知偏差上一错再错(推荐阅读)

►领导者说:


★本文作者简介:奥利维耶·西博尼,《噪声》作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教授,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教授,曾在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合伙人长达 25 年时间。西博尼的研究领域为战略、决策、问题解决,致力于提升决策的品质。


本文摘自湛庐文化图书《偏差》,作者:奥利维耶·西博尼

出版社授权“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发布


奥利维耶·西博尼(Olivier Sibony)

null


麦肯锡前资深合伙人, 巴黎高等商学院教授奥利维耶·西博尼(Olivier Sibony)教授在其新书《偏差》中,列出了 9 大“决策陷阱”,用以概括商业领袖和组织一犯再犯的各种错误。他指出了认知偏差在这些错误中发挥的作用。所有错误的本质简单明了,但是非常难以处理,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做出真实决策的方式,包括重大的商业决策,与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关于理性决策的理想化理论模型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他将各种偏差归入几个容易记忆的类别,从而有助于接下来的讨论。


01

5 类认知偏差,一份实用的偏差地图


对偏差没有绝对正确的分类标准,只要能达到目的,那么分类就是有用的。本文中提出的偏差分类表是经过刻意简化的,奥利维耶·西博尼教授希望利用它实现如下 3 个目标。


首先,它必须便于记忆,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识别各种偏差,如果给出一个过长的偏差分类表,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了。为此,西博尼教授根据偏差的影响而不是心理成因,将所有偏差分成 5 类,这样做的理由是,偏差的心理成因对观察者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见的,而且也不重要。


其次,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很好地聚焦于那些影响商业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的偏差。我们特意去掉了许多会导致决策错误但在商业环境中不太重要的偏差。


最后,它的设计是为了将不同偏差之间的相互作用突显出来。我们的偏差分类表将关注的所有偏差分成了 5 类。

null

偏差的 5 钟类型


我们先从上图顶部的“模式识别偏差”开始介绍。确认偏差是这类偏差中的“主角”,不过这个偏差类别还包括讲故事的力量、经验偏差、归因谬误,以及其他一些偏差。


“讲故事陷阱”会严重妨碍我们对各种管理决策的认真思考,甚至连最普通的决策也不例外。


当有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好故事时,我们的自然反应就是去极力寻找能证实它的各种元素。当然,你最终肯定能够找到这样的元素。我们自认为在进行严格的事实核查。当然,核查事实也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人们也可能会从正确的事实中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核查和故事核查是不一样的。


这种“讲故事”的强大力量来源于我们对故事贪得无厌的需求。正如当代伟大的思想者之一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黑天鹅》(The Black Swan)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我们的头脑是一台非常了不起的解释机器,能够从几乎所有事物中分析出道理,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现象罗列出各种解释。


无论是只看到一些孤立事实的人,还是获得一些线索的你,都无法想象它们所构造出来的“模式”只是偶然杂凑的结果。把所有这些信息放到一起,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在听到故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将它们视为连贯的叙事元素。我们自然根本不会想到,这一切可能只是巧合。


确认性偏差,更容易相信支持自己的观点,却忽视与自己立场相悖的数据

null


确认性偏差例子比如:人们之所以易受政治辩论的影响,与他们先前所持观点有关:尽管他们观看的是候选人之间的同一场辩论,但是双方的支持者都认为自己拥护的候选人“赢了”。每一方都更容易接受己方候选人的观点,而较少关注对方候选人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因此这种现象有时也被称为我方偏差(myside bias)


如果双方都能选择自己接触的信息来源,那么这种效应将会更加强烈,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容易忽视那些与自己立场相悖的数据。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确认性偏差对政治观点的影响一直在呈指数级增长。社交媒体通常的设计框架决定了用户更常看到的是他们的朋友发的帖子,而且这些帖子传达出的观点往往与用户原本所持的观点比较相近。这样一来,阅读这些帖子会使每位用户更加坚定他们的既定立场和观点。


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非常熟悉的回声室(echo chamber)效应或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现象。


确认性偏差不仅会影响政治观点,甚至还会影响我们对科学事实的解读。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转基因生物,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证实自己观点的说法。而对于那些对自己的既定信念构成了挑战的说法,人们立即就会去寻找忽视它们的理由。


所有这些偏差发挥作用的方式都大同小异。它们利用我们之前经历过的模式来塑造我们对复杂现实的理解。我们认为是自己辨识出来的模式,其实可能只是经我们确认的一种假说、一个正在讲述的故事的线索、关键角色的个性,或者其他东西。


但是,模式识别的这种效应都是一样的


它使现实看上去比实际情况更简单、更连贯、更容易处理。因为模式识别偏差是假设(assumption)和假说(hypothese)的来源,所以所有推理背后都隐藏着这些偏差。


接下来的两类偏差,分别位于配图的两侧,它们是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


第一组偏差是行动导向偏差,包括了各种形式的过度自信。


一般而言,各种行动导向偏差都会“鼓励”人们做不该做的事,冒不该冒的险。


与行动导向偏差相反的一类偏差是惯性偏差,这类偏差会在人们应该行动的时候阻止他们采取实际行动,并导致他们拒绝承担应该承担的风险。


锚定效应、资源惯性(resourceinertia)和现状偏差等都属于惯性偏差。尽管对行动的影响恰恰相反,但是在很多时候,行动导向偏差和惯性偏差会共存于同一种综合征中。


最后两类偏差位于配图底部,分别是社会偏差和利益偏差。在所有重大错误中,它们都扮演了某种角色。


02

3 个偏差误解,对偏差保持谨慎


了解各种偏差至关重要,因此建构一种能够用来讨论它们的共同语言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null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丹尼尔·卡尼曼甚至把这一点视为该书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他的目标是“丰富人们在讨论他人的判断和选择时所能使用的词汇。”


然而,我们必须谨慎行事,避免仓促下结论。至少有三种常见的误解会让关于偏差的非正式讨论走上错误的轨道。


第一种误解是,放眼望去,偏差比比皆是。


一旦对各种认知偏差有所了解,你很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认为它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也许这本身就是确认性偏差的影响!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由偏差造成的。有些糟糕的决策只不过是由决策者的无能或愚蠢造成的,还有许多低劣的决策则是仓促和粗心的产物。


有些推理错误与模式识别无关,有些风险计算错误与过度自信无关。同样,不诚实或贪婪的人做出的选择,与受自利偏差影响的善意决策也有着天壤之别。无意识偏差的存在绝不能成为有意为之的借口。


简而言之,偏差的数量是巨大的,事情出错的原因却是无限的。

null


第二种误解是,在事后将一个不受欢迎的结果归因于某种偏差。


这种误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事后错误地将过度自信视为做出错误决策的原因。正如菲尔·罗森维在《左脑思考,右脑执行》(LeftBrain,RightStuff)一书中给出的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


很显然,他们的分析受到了关于结果已知的信息的影响。在风险决策刚刚宣布时,对它们的判断可远远没有这么敏锐。每当试图找出那些可能导致决策结果不尽人意的。


第三种误解是,必定可以找到“那个”偏差。


的确,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控制所有其他可能会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在实验室中识别出某个特定的偏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某个偏差就是引发错误的唯一原因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不管找出那个“根本原因”这个想法多么诱人,当人们陷入了我们在第一部分讨论过的某种陷阱时,通常的情形则是多个相互强化的偏差在共同起作用。


总而言之,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归因于认知偏差。而且,即便是在错误看上去似乎是由偏差所致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谨慎,没有足够证据,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们要强调的是,仅凭个例不能说明问题。此外,我们还应该努力找到所有产生影响的偏差,而不能仅仅关注最明显的那一个。应对偏差,改善自己的决策了解了认知偏差,掌握了如何避免错误地识别各种偏差的方法,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null

《偏差》

作者,奥利维耶·西博尼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湛庐文化


当然,正如“引言”部分提到过的,利用他人的偏差来获利不但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想法,而且如果付诸实践也确实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利润,这也正是行为营销学、行为金融学,以及各种助推项目的目的。不过,助推项目可能出于非营利动机。但这都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适当地应对我们自己的偏差,来改善自己的决策。这与“利用他 人的偏差”完全不是一回事。奥利维耶·西博尼教授在其著作《偏差》中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做了详细讨论。


小结


● 模式识别偏差(确认性偏差等)会影响我们最初给出的假说。


● 行动导向偏差(过度自信等)让我们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情。


● 惯性偏差(锚定效应、现状偏差等)会让我们因为不作为而失败。


● 社会偏差会让骨组织听任错误发生。


● 利益偏差会进一步影响个体决策者的判断


● 我们不应该认定偏差无处不在。不要忘记无能、粗心、不诚实等因素也都是真实存在的。特别是,在了解了负面结果之后,才从事后的角度去“发现”偏差的影响,这种做法隐含着很大的风险。


● 各种偏差会互相强化,严重的错误几乎总涉及多种偏差。


● 利用他人的偏差来获利是一回事,恰当应对自己的偏差以改进决策是另一回事。


@THE END


文章来源: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转载请公众号回复“转载”

版权说明:编译:张三丰(MBA,15 年 500 强跨国公司高层管理经验,人性化管理实战与理论结合第一人,“人人都是领导者“理念推动者,在管理实践方面兼顾西方管理与中国人文,目前为多家公司管理咨询顾问。)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记评论、点赞、Ge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