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环境,最需要避免的是这个

前言

有一同学,跳槽到了新公司。


刚到公司时,领导只安排了他参加入职培训和看各种流程文件。


而且领导表示,他三周后能独立带项目就可以了。


但他很急,觉着这些流程和资料一看也就基本掌握了,就这么三周闲着很慌,而且自己职级高,三周都没工作成果输出的话,说不过去。


于是,他就主动去找领导,要求一周后就开始实操带项目。


一周后,果然如他所愿,领导给他分配了项目,而且不只一个,一下子给了三个。


因为领导正愁手上这么多项目分不出去,难得来了他这么一位能力强、主动性又高的人才,正好多分些。


更要命的是,这些项目有全新的,还有中途做了一半的。


他一下子就焦头烂额了。

null

既要准备新项目的启动,又要全面梳理途中接手项目的需求和问题,以便跟离职的项目经理交接客户。


更重要的是,他对公司内部的流程和人员也不熟悉,不清楚哪些事该去找谁对接。


虽然自己很努力,天天熬到深夜,但三个项目依然带得磕磕绊绊。


外部的客户、内部协作的同事都直接抱怨到他领导那儿,说他项目带得不好。


领导收到这些抱怨后,也觉得他名不副实、爱吹牛,明明没水平,还硬要将三周的入职准备期压缩为一周,夸海口能带项目。


本来想积极表现博个“开门红”的,结果博成了“开门黑”。


刚到一个新环境,如果急于表现,多多少少都会碰到类似这位同学的情况。


因为急于表现会带来四大危害:

  • 危害一:错失该获得的信息
  • 危害二:反被认为能力不行
  • 危害三:导致可持续性丧失
  • 危害四:被人利用当“枪”使

危害一:错失该获得的信息

进入一个新环境时,首先最值得做、也最容易做的,就是多多搜集信息。


但如果急于表现的话,就会因为下面两个原因,错失本该获得的信息。


原因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


急着表现的话,你一到新环境就会被安排很多任务。


你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新任务里,压根没有时间到处走走看看、跟别人吃饭聊天,信息来源的渠道就闭塞了。


你想下,假如你是一名程序员或销售。


一到某家新公司,就被安排了很多项目或客户。


你从早上 8 点,一直忙到晚上 22 点,周末还要加班,天天对着电脑或泡在客户现场。

null

你连公司有哪些人都不清楚,又何谈能搜集到各种信息呢。


原因二:别人不愿意透露本来能透露的信息


一般,一个人对你的防备心越低,愿意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更多。


你想想你自己,你对一位严肃的领导透露的信息,是不是比你对关系好的同事透露得要少得多?


你刚到一个新环境时,如果表现低调,其他人对你的防备心就会低很多,会愿意讲出来更多内容。


如果你们还能一起吃工作餐或者周末聚餐,离开了办公室环境,别人对你透露的信息就更多了。


但如果你一来就表现得很高调,那么别人就会对你大起戒心,自然就什么都不敢、也不愿意告诉你了。


这就是为何古今中外的领导们,想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都爱微服私访的原因。

危害二:反被认为能力不行

别人对我们的评定 = 体验值 – 期望值。


体验值越高,期望值越低,别人对我们的评定就越高。


比如,我们对一个 2 岁小孩子的期待值是,能将话说得清楚,就很棒了。


如果哪个 2 岁的小孩子,还能背几首古诗,或者讲几句外文,那简直就是优秀得不得了了。


但如果一个 20 岁的年轻人,给你背了几首古诗,讲了几句外文,你会觉得他优秀吗?


这就是期望值不同导致的。


同样的体验值,但因为期待值不同,我们的评定也就大不相同了。


同理,同样的期望值,体验值不同的话,我们的评定也会不同。


刚到一个新环境时,正是别人对你这个新人,建立第一印象的体验值和期望值的时候。


如果你急于表现的话,则会很容易陷入体验值低、期望值高的不利局面,反被认为能力不行。


1)浪费了新人特有的“宽容期”


绝大多数环境,对新人都有一个“宽容期”。


这个宽容期指的是,你可以问一些很小白的问题,可以犯一些错。


因为新人嘛,到了一个新环境,有不知道或做错的,是正常的。这是绝大多数人对新人的期待值。


如果你能利用好这个“宽容期“,多问问题、多体验体验,给自己多增加新环境的经验,那么宽容期过了后,你给别人的体验值就会更高。


自然大家就会认为你的能力不错。

null

但如果你一来就急于表现,那么别人对你的期待值就高了,他们会认为你不会犯一些新人犯的错,不会问新人才问的小白问题。


因为期望值高了,哪怕你的体验值做得比一般新人好,别人也会认为你的能力不行。


2)逞强揽到自己办不到的事


刚到一个新环境时,因为你的信息不足,很多时候,你是无法判断一件事你是否有能力在预期内完成的。


或者因为你刚来,很多资源你暂时还无法调用——有时甚至你都不知道这些资源在哪儿——一些以后能轻易做到的事,但你刚到新环境时,就会很难,做不到。


这时,如果你急于表现的话,就很容易因为逞强揽到自己办不到的事。


但因为你既拉高了别人的期待值,同时又因为事情没做好,给别人的体验值却更低了,本想逞强让人觉得自己能力强的,结果却落下了一个能力不强的印象,得不偿失。

危害三:导致可持续性丧失

前两种危害,都是新到一个环境后,开头没做好,导致的危害。


还有一种危害是,开头确实做得不错,但却因为开头做得太好了,难以为继,导致在新环境里的可持续性丧失了。


我们不少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了证明自己,会努力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甚至自愿承担额外的任务,让自己显得有用。


比如,公司不要求加班,早九晚五即可。


但你为了证明自己,别人交给你的事,无论是不是该你干的,都揽过来做了。


晚上经常干到十一二点才下班。周末两天也是义务过来加班。


一开始,大家确实会很喜欢你,因为你努力肯干,给他们分担压力了。


但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当别人觉得你来者不拒时,就会塞给你更多的事。


哪怕你单身一个,没有家庭要照顾,一天也就 24 小时,最多就是从晚上十一二点,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毕竟你还是要睡觉的嘛。


但别人塞给你的事,可能干到早上五六点都做不完。


当你在过度努力中耗尽了精力,实在做不到后,那些塞活给你的人,不会觉得你确实做不到了,他们只会认为你过了新人期,态度不行了,变得老油条了。


前期拼死拼活积累的好印象,一下子就都毁了。

危害四:被人利用当“枪“用

前三种危害,都是自己表现不当导致的。


最后一种危害,则更严重,是被别人有心利用后导致的。


刚到一个新环境时,我们对这个环境里的利益关系是不清楚的。


如果在基本的利益关系都没弄清楚前,就急于表现的话,就很有可能被一些有心人利用。


《三十六计》里有一计,叫“借刀杀人“。


这个计谋的核心策略就是,自己不出面,利用他人(刀)去击败自己的敌人。


无论敌人是否会被击败,“刀“肯定都是被牺牲的。


我们如果刚到一个新环境,特别是利益关系复杂的环境时,急于表现的话,就很容易变成某些人的“刀“。


团队管理里,也有一个著名的“鲶鱼效应“。


核心做法就是,对一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团队,引入一些活跃的“鲶鱼“(新人),给团队里的老人带来压力和危机感,从而再次激发团队活力。

null

这个“鲶鱼效应“用得好的话,对团队再次长足发展,确实很有帮助。


但“鲶鱼“本身却会面临很多的压力和风险,往往是组织搞活了,”鲶鱼“却牺牲了。


因为,“鲶鱼“在搞活组织的过程中,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等到组织不需要”鲶鱼“了,这些人就会联合起来报复”鲶鱼“,将他打压下去。


像秦代的商鞅,推行变法让秦国的综合实力一跃为战国七雄之首,但因为变法得罪了秦国的旧贵族,最后秦国虽然强大了,但他却落了个五马分尸。


所以,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哪怕你抱着牺牲精神,甘于当“刀”和“鲶鱼”,也要先低调等一等,观察好利益关系后再当,这样至少能当好一把合格的“刀”,当好一条合格的“鲶鱼”,死也死得明白。

应对之道:三多二少

现在我们清楚了,刚到一个新环境急于表现的四大危害了。


那有什么办法来应对吗?


还真有,我总结了一个口诀,叫“三多二少”:多听、多观察、多一起吃饭、少说话、少揽事。


为何要建议这个“三多二少“呢,背后的原理是三点。


1)谋定而后动


我们新到一个新环境时,之所以急于表现,无非是想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


这个目的,可能是情感需求,想融入新的圈子;可能是尊重的需求,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可能是物质需求,想表现好得到加薪机会。


但不少人在急着表现前,并未好好分析下,自己采取的做法是不是合适的,只是靠本能行事而已。


如果能做到多听、多观察、多一起吃饭,你就能搜集到更多信息,更有可能找到更合适的做法。


少说话、少揽事,就能做到在制定出策略前,避免卷入不必要的任务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谋定而后动,有策略地行动,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应该花和值得花的地方,你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更高,成本更低。


2)先融入环境而非改造环境


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本质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利益和情感圈子。


但无论是我们对别人的了解,还是别人对我们的了解,都是需要一定的观察期的。


因此,在刚开始不了解各种情况,不了解同事、领导的利益诉求和性格时,除了大是大非的事,采取顺随环境的做法,先多附和少反对(多听、少说)、多配合少主导(少揽事),更有助于你融入。

null

再争取多一起吃工作餐,多一起周末聚餐。


多一起吃饭,除了让你能得到更多正式场合得不到的信息,也能让别人从情感上更接纳你。


因为我们大脑对重复见到的人,会天然产生好感,特别是在吃饭这么愉悦的环境下,效果更好。


即使你很有野心,想做一个改造环境的人,先隐藏自己的目的,观察好环境里的人,也让环境里的大多数人觉得你是自己人后再动手,成功率才会更高。


否则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空有凌云志,难上九重天“。


3)设定界限


我们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重新定位、别人给我们定位的过程。


这个适应的过程里,刚到新环境时建立的初始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如果你一来就抢着给大家端茶倒水,那么别人给你的定位就是端茶倒水,如果以后你不倒了,别人反而觉得你变傲了,有问题了;


但如果你自从来到新环境,就没给人端茶倒水,那么也没人会觉得你有问题,因为你给别人传递的定位就是,你不会端茶倒水。


因此,你一开始就要主动传递出自己想传递的信号,设定清楚自己的界限,教会别人如何来对待你。

少说、少揽事,有助于你在形势明朗前,避免给别人形成错误的定位;


多听、多观察、多一起吃饭,有助于你弄清楚,在新环境中应该如何自我定位,设定怎样的界限更合适。

小结

刚到一个新环境,很多人为了留下好印象,都会急于表现。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它会带来四个危害,从轻到重,分别是:

  • 错失该获得的信息
  • 反被认为能力不行
  • 导致可持续性丧失
  • 被人利用当“枪”使


那如何既能平衡自己的需求,又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呢?


我给你的建议是”三多二少“:多听、多观察、多一起吃饭;少说活、少揽事。


做到了“三多二少“,你就能:

  • 谋定而后动,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该花的地方
  • 更能融入环境,即使将来想改造环境,也更有把握
  • 设定好界限,教会别人如何对待你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记评论、点赞、Ge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