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 8 个月的技术经理,我总结了这些管理方法论……

什么时候全力支持业务侧,什么时候行使产研的话语权,这里需要一个管理级别高于运营和研发的人,才能做决策并推动。

说说我的困惑。

个人经历

老粉朋友都了解我的情况,2014 年未毕业就加入目前的公司,待到现在,快 7 年。


做过 4 年的前端开发,2 年的前端主管,接近 1 年的技术经理,现在团队接近 40 人。


两三年前,带的是前端组。6、7 个人一起干活,人员稳定,执行力强,组内气氛一片和谐融洽,跨组沟通协作顺畅,可谓顺风顺水。


其他部门的人夸前端组的小伙伴很不错,基本每个成员都被表扬过,作为前端组 Leader,脸上都有光。


那时候我认为不就是管理嘛,感觉比做技术更简单,只要我说一声,整个团队就一起干,团队战斗力也强,大家合作得也开心 。


压根不需要什么管理体系啊,方法论啊啥的,没有这些理论知识我一样可以把团队管理得很好。

难题

现在坐在研发部 Leader 这个位置,我遇到新一轮的管理难题:


团队由 6,7 人变成了 40 人,我还有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到能每个人?显然没有。


前端 vue,后端 python,安卓 Java,iOS swift,我无法擅长所有技术栈,我靠什么给他们指导工作?


除了前端组的人,其他人都不是我招进来的,他们认可我吗,是否愿意配合开展工作?


再退一步讲,如果去到一个新的公司,抛开我在这家公司过往的积累(成绩,威望),也没有老员工的称号,我还能不能带动一个全新的、已经成型的团队?


……我给自己提了好多问题。


我这人危机意识有点过强,总是喜欢思考一些还没发生的问题,扯远了。


我相信不管谁坐到这个位置上,都会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谁能擅长所有的技术栈,也总会有人对你不感冒。


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做领导, 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 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摸索、打击与思考

近 1 年来,我在团队推行过很多管理上的流程制度,包括项目「研发项目管理」流程,「产研跨部门对接」流程,「月度奖励评选」机制,「主管复盘」制度等等。


还调整过组织人员架构,做了不少管理上的工作,大大小小的已经记不清了。


目前来看,这些调整收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比调整之前运作得更顺畅。


上个月去了一趟公司集团总部南京述职,总部的评委对我的评价是: 你没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


这个对我的评价确实到位,一语中的。


技术出身,摸索着做管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培训和学习。


但我依然没有深刻到,这些所谓的方法论,所谓的管理体系,有多必要。


所谓无知者无畏!


直到这个月对部门工作的不断思考和总结,我越发得觉得这玩意还是有必要的。


感谢公司安排的述职,简直是面对面地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否则我不会去思考这问题。


这周,我在网上收集一些曾经「不屑一顾」的管理体系,结合近年来我在的团队管理上的实践、思考、学习,做了一次总结梳理和输出。


所以这篇文章会有很多管理干货,还有点长,但它很接地气,而且一点都不枯燥。


我希望能建立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相对完整的 且逻辑自洽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照搬网上的管理理论没用,不管是鹅厂的还是猫厂的,看似高大上的管理八股文,不符合自己团队,只会搞得大家不适应,水土不服,最终都是无法落地执行。


搞不好把团队带散了,这罪过就大了,把自己口碑都做坏掉了。


为什么定了这么多流程制度还不够,非得要搞个体系或者框架呢?


因为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我才能以 更高的视角来看待团队的管理事务。


出了问题我能定位到是哪个模块,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下面是我梳理的管理体系,一共有 2 个维度,4 项工作,16 个模块。

null

我会讲一下每个模块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对应着团队管理的哪些日常工作。


让你们知道我绝对不是扯什么高大上的名词,也不是在隔空吹牛逼。


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在我的管理工作当中,这样你们听起来才会接地气一点,才没那么抽象枯燥。


这图谱有点像个坐标系,分了横轴 2 个维度,我来拆解一下:

null

横轴是从“ 定制度-拿结果 ”的维度,纵轴是从“ 管人-管事 ”的维度。


乍一看是有点迷糊!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 2 个维度的关系:


带团队就是管人和管事,这两者都是通过设计流程制度,依靠流程制度运作起来,最终拿到想要的结果。


下面说说 4 项工作:人员管理,文化建设,技术管理,项目管理。

人员管理

我把人员管理工作划分为 4 个模块, 如下图:

null

1.1 人才标准


你的招聘标准是什么,你需要什么技能的人,每个岗位的技能要达到什么标准,这些你要制定好。


没有标准,hr 姐姐都不知道按照什么标准去招人。


每个岗位的不同的职级的能力标准是什么?初级、中级、高级,专家分别要具备哪些能力。


很多公司都有 P4-P10 的职级,每个级别都设立了对应的薪资区间。 所以同岗、同职级、 不同酬,也很正常,HR 会控制在区间合理范围内。


公司小的时候也许没有精力去做这些,干活才是第一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需求,等公司人数到达一定的规模了,你就发现这个很有必要了。


举个最实在的例子:


当团队三天两头有人找你要求升职加薪的时候,你给不给加,不给他可能辞职,换人的成本高不高,你的团队能不能承受?


给加薪的话,给多少合适?给他加了,其他人也来要加怎么办?


有了这个职级能力标准,就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按照标准来走,达标了才可以升职加薪,大家心服口服。你也节省了很多讨价还价的时间和精力。


1.2 绩效考核


标准岗制定绩效很容易,比如客服,销售岗等。


程序员,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UI 设计师都是非标岗位,制定绩效需要花点时间和功夫了。


我们团队会用提测时间,提测质量,线上 bug 率等指标来要求程序员。


同样,线上 bug 率也是测试的核心考核指标。


对产品经理,我们会考核需求评审的通过率,要求他们尽可能地思考周全,才来找技术开评审会。而不是把业务逻辑兜底的任务甩给研发的同学。


绩效考核的内容,要有侧重点,往往是你团队目前存在的不足,急需提升的部分。


这些都是绩效考核的一小部分,具体的细节就不展开了。


绩效的各项分值一定要合理,这就决定了内行才能做,外行最好看看热闹,别插手进来。


很多小公司由不懂技术的外行来做管理,定程序员的绩效标准,真乃坑爹,迟早会把人搞走。


没有考核,就没人会对结果负责 。不要高估人的自觉性,人都是惰性的。


团队里有 2-3 个能自我驱动的人就偷笑了,指望所有人都能自我驱动不现实。


适当的考核约束,其实更有助于员工的成长。


1.3 人才培养


能招进来的都是薪资 offer 谈妥了,钱到位了。短期内的诉求不是钱,是能力上的提升。


结合你团队中日常的工作安排,看看有什么机会,能让他们承担一些有挑战、有难度的任务,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能力的提升会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工作上学不到东西,无法结合工作实践来提升能力,自然就会担心将来收入提不上去,离职的念头就产生了。


好不容易招到合适的人又走了,白培养了。


所以 Leader 要关注下属的学习提升诉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想做咸鱼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1.4 晋升加薪


人进来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了,有没有晋升和加薪的通道?


前面的「人才标准」定义了不同职级的能力标准,能力达标是条件之一,对,只是之一。


有的公司还要结合你工作内容对公司产生的价值,意思就是你技术牛逼,你也得为公司创收啊,最好是产生可衡量的效益。


参与到公司核心项目去,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晋升的标准是否明确?明确了,大家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才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标准不明确,等于没有晋升通道,大家只会觉得你公司忽悠人罢了。


在这里看不到晋升的希望,自然就想跑出去看看外面的机会。 出去面一下,发现有 30 %的 涨幅,回来你再想留他就留不住了 。

null

总结一下,现在再回看上图就很容易理解了。


通过左边的「定制度」,也就是定义好人才标准、定好绩效考核。


来 实现 右边的「拿结果」 , 人才得到培养、在公司实现晋升和加薪。

文化建设

我把文化建设工作划分为 4 个模块,如下图:

null

人员管理做好了,人是留下来了,组织稳定还不够。


个人好,不能代表整个团队就能好,所以还要花时间去做团队的文化建设。


说到团队文化,都会觉得有点抽象、模糊。


2.1 文化信仰


一个中小团队的文化氛围,大概率就是这个团队的 leader 的性格和做事方式。


因为他是 Team Leader,他在团队有足够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大家就会被他影响。


但不是每个 Leader 都是完美的人,身上总有一些不可取的部分。所以做管理者,就要花时间考虑,如何塑造自己技术团队的文化。


你的团队相信什么,推崇什么,什么样的信念能给予你们力量,作为 Leader,这些是你的带队理念,值得花时间去思考。


2.2 落地执行


团伙文化不是口号,是落实在团队每个人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团队推崇技术攻坚,结果稍遇到一点技术难题,就跟业务方说实现不了,显然跟文化信仰相违背。


比如,团队推崇拥抱业务,但是研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的功能,最终给谁用,也不关心也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情况。


比如,团队推崇有担当,但大家遇事就互相甩锅,解不解决问题不是重点,只关注自己怎样才能免责,把锅甩出去才是最重要的。


有担当,责任心驱动,主人翁意识,对结果负责, 是我目前阶段想重点打造的团队文化。


怎么落地?


Team Leader 首先要以身作则,这也是最基本的领导力要求了。


再搭配一些奖惩制度上,对符合团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的成员,要给奖励,给以正向的反馈。


相当于变相告诉其他员工,团队重视什么,鼓励什么样的行为,会奖励什么样的人。


2.3 组织凝聚


好的组织文化、团队氛围,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员工工作得开心,自然愿意留下来,团结组织才能稳定,才有凝聚力。


小伙伴们之间是开心见诚,团结一致;还是勾心斗角,互捅刀子,直接决定这个团队是否健康运作。


下属之间合作有不愉快的,Leader 要尽快介入调解,不能任由事态恶化下去,最终都干得憋屈,肯定是有人要离职。


人员都不稳定,三天两头换人,还谈啥干活。


2.4 团队作战


绝大部分人都会受到周边环境所影响。


当队友都很积极,很有担当的到时候,他也会努力干好,因为跟着一群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他也正能量起来了。


前面的文化信仰铺垫,落地执行,为的都是打造一致有战斗力的团队。遇事不退缩,集体迎难而上。


每个人都能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再扯两句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建设要有好的文化土壤作为根基,人员的凝聚力才会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才会硬。


团队文化建设不是靠说,不是空口号,不是靠在墙上拉横幅,靠团队成员以身作则,Leader 首当其冲。


如果 Leader 都是个没有担当,有锅就往下属身上甩的人,找背锅的,也就别指望他能带出一个有担当的团队,没有人愿意追随这样的 Leader。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换 Leader。

null

总结一下,关于文化建设,看上图。


通过左边的「定制度」,Leader 思考团队的文化信仰,制定好落地方案。


来 实现 右边的「拿结果」 ,团队有良好的凝聚力,足够硬朗的战斗力 。

技术管理

我把技术管理工作划分为 4 个模块,如下图:

null

有了人,有了凝聚力还不够。


考核一个管理者是否成功,一定是看团队是否成功。看的是团队的战斗力,而不是 Leader 个人的战斗力。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团队整齐划一,能够做到一声令下,指哪儿打哪儿。


实际情况是,每遇到一些状况,大家都是你一言我一语,说的乱七八糟,最后发现团队里面怨声载道,说什么的都有。


要高效协作,就要降低协作上的成本,必须让每个人有标准可遵守,团队整体动作整齐划一。


做技术的,一定要定团队的技术规范,没有的话,就是一盘散沙。


3.1 技术规范


代码风格规范、代码管理规范、 Code Review 规范、技术债务管理等等。


干过程序员的都清楚,多人合作,要是没有人站出来统一标准,最终项目代码就是一坨屎,久而久之,系统就变成了一座危房,没人敢维护,没人愿意接手。


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构,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就稳。


3.2 方案评审


技术这把刀磨锋利了,还得用得合理。


所有的项目技术实现方案都要拿出来评审,在跨技术组合作的情况,经常因为沟通不到位,信息差,造成开发过程中的返工。


磨刀不误砍柴功,动手写代码之前,必须拿出来放在桌面讨论得清清楚楚,确认无误之后再开发。


提前防火,远胜于紧急”救火“。


3.3 赋能业务


技术就是为了给公司的业务做好支撑,脱离业务去谈技术,纯粹是耍流氓。


研发要以业务支撑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


公司业务都得不到支撑,商业模式得不到验证,扯再多的技术都是白搭。


虽说赋能业务,但研发人员不是机器,对于运营的需求,如何控制研发的节奏,需要产品经理做好把控,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定好优先级。


产研在确保满足运营需要的前提下,要对做不做,做什么,怎么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不是每个运营都专业,也会有瞎提需求,为了冲自己的运营 KPI,疯狂提研发需求。


一个运营活动不行,就想着赶紧再搞一个,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


我们允许 产研有一定的否定和拒绝的话语权 ,要不然就会把研发人员当机器人了,活生生地带成了一支乙方外包团队了。


什么时候全力支持业务侧,什么时候行使产研的话语权,这里需要一个管理级别高于运营和研发的人,才能做决策并推动。


否则运营会觉得研发的技术菜鸡,不配合。研发又觉得运营傻逼,没有整体规划,想一出是一出。


公司的内耗就出现了!


3.4 创新提效


干技术的,团队总得要有点工程师文化。


技术团队除了赋能业务部门,还可以对内做一些技术上的实践的创新。


目的是为了提高团队的效率,可以降低公司的人力成本,和试错的时间成本。


比如做一些技术上的常用封装、难题攻坚、提高代码的复用率等等。


比如搭建自动化测试,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定好技术规范,做好方案评审,才能更好的赋能业务,才能有精力去创新提效。


没有好的规范和评审环节,就是一边挖坑,一边填坑,技术天天都在救火。


老员工扛不住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屁事也没有,新员工也接不住这些天坑,扛不住也会离职。


运营也会吐槽埋怨系统不稳定。 更别提什么技术创新了,根本没这个时间和精力。

null

总结一下,关于技术管理,看上图。


通过左边的「定制度」,定好统计的技术规范,做好实现方案的评审。


来 实现 右边的「拿结果」 ,技术为业务赋能,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创新 。

项目管理

我把项目管理工作划分为 4 个模块,如下图:

null

团队搭建好了,技术规范制定好了,最终还是要在项目研发上试验一下。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4.1 项目目标


我强调研发人员,一定要去了解项目的需求背景和目标,为什么要做,做到什么程度,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好处,能为公司带来多少创收?


这些是程序员要去了解的,了解后你的视野和格局会更高,你会更清楚你的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程序员最大的通病,就是只关心技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码农,只是在敲代码。


4.2 研发流程


每个研发团队都有自己的研发流程,都大同小异,可以互相借鉴一下。


这个是我基于我们团队目前的情况,定下来的一套流程,目前执行得还不错。

nullnull

4.3 交付标准


这里的交付是指研发完成后,对业务部门的交付。


这个环节产品经理会跟业务部门紧密沟通,做好上线前的准备。


比如一些预热和系统的基础配置,确保上线后用户能正常使用。避免交付环节沟通不到位,导致的上线事故。


产品上线,运营配置还没准备好,这种事情也偶有会发生。


跨部门沟通,依靠人去推动,总是有阻力的。


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要列在流程制度里面,到了什么环节,由谁负责做什么,一目了然。谁也不用求着谁去做什么。


4.4 项目复盘


项目上线后,我们会对这次研发过程做一次回顾复盘,做得好的人和事,给于表扬奖励,继续保留。


做的不好的,找出根本问题,从流程制度上进行优化调整,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举个例子,上线后发现一些 bug 没测出来。要追踪是测试用例没覆盖到,还是测试人员没严格执行;又或者是关联模块的改动导致的 bug。


针对不同的原因,管理上会做不同的调整。


测试人员执行不严格,绩效考核就要着重考核这部分的工作。


测试用例覆盖不全,就要加大测试用例评审的力度。


关联模块改动导致的 bug,就要求相关联的模块负责人都参加评审,在实现方案环节加大评审力度。


这么看的话,我们制定的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流程会一步步规范完善起来,团队的战斗力也会随着提高。

null

总结一下,关于项目管理,看上图。


通过左边的「定制度」,项目目标同步给整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工作的意义,严格执行项目流程。


来 实现 右边的「拿结果」 ,高质量地交付,针对结果复盘,沉淀经验,完善团队 。


最后再回来看一次这个完成的管理体系,思路是不是就清晰很多了。

null

2 个维度:管人管事 ,定制度拿结果。


4 项工作:人员管理,文化建设,技术管理,项目管理。


16 个模块:人才标准,绩效考核.........交付标准,项目复盘。


是目前基于我的管理实践、学习、总结梳理出来的一套逻辑自洽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


对我来说,学技术和做管理都一样,都是先实践,后反思,结合学习,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就是提升。


分享给所有想从「技术走管理」的读者朋友,将来你一定会用得上。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记评论、点赞、Ge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