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如何做好管理者?

当管理者,意味着你不能埋头工作了,而要站起来看看远方发生了什么,不断对航向做出预判和修正。
这就需要管理者有决断力,但是没有人一出生就有决断力,我们不得不反向去思考:
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如何做管理者?
于是,我在管理训练营里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位学员回答:“企业不能让优柔寡断的人做管理者,没有主见,没有判断力的管理者会累死办事的人。”
而有人不赞同了:“优柔寡断,说明这个人缺乏历练,需要机会去学习,未必不能做管理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都收获不少学员的支持。
大家都认为,我们既不能让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直接做管理者,但又不能否定所有性格犹豫者的未来。
很多时候,一个人会被迫成长为“管理者”“决裁者”,这个过程漫长且痛苦,如果有人给予指导,或许可以“软着路”。
我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分析,如何把这种可能性变得更确定。

决断力来源于认知认知存在“陷阱”
猎豹移动创始人兼 CEO 傅盛认为:
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换句话说,领导力的核心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
做不出决策的管理者,是认知不行;优柔寡断的深层次原因,是认知不够。
我们想要改变优柔寡断的性格,那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而我们的认知发展如同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的横坐标,是指知识加上经验形成的智慧,纵坐标是自信程度。
我们的自信随着智慧程度,呈现出类似波涛般的起伏状态,总体上会经历:不知道自己愚昧,知道自己愚昧,知道自己智慧,不知道自己智慧,这四个阶段。
1、在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却无比自信,这种自信一直增长,甚至直到我们高考结束达到一个巅峰,被称为“愚昧山峰”;
2、后来进入半开放式的大学,进入社会,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自信瓦解,崩溃直到达到自信最低点,被称为“绝望之谷”;
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判断、逃避、讨好... ..这种性格缺陷一般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3、然后我们因为生存,责任,荣誉... ...不得不想尽办法“求存”,直到自己适应了社会规则,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这段过程,我们的自信逐渐上升,可以被称为“开悟之坡”;
4、再之后,你成为了所在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或高级管理者,就达到了一个自信度平稳的状态中,这段时期被称为“平稳高原”。
按照这张“智慧”增长趋势图来看,优柔寡断者,需要经历一场“开悟”之旅,但是能否真的“开悟”,旁人就很难左右了。
美团副总裁王慧文,就根据这张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至于他能否爬上开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他这句话引起很多领导者的共鸣。
因为有些年轻职场人,没有什么实力,还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领导“傻 X”,很令人讨厌。
对领导来说,不去管他们是一种残忍,但是去管理他们,也必须要“残忍”。
但是上面那张图,只是对我们的成长进行简单的表达不可迷信。
真正的人生认知发展曲线,很可能是断断续续的,不相连接的;可能在任意一处停滞不前;也可能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绝望之谷的循环。这里面同时充满着各种转机变数。

因此,我并不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只看他“自己的造化”。
外界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为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我们应该给年轻人以外力的帮助。
借助外界驱动力从零培养决断力
我们需要机会和平台,去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公司不给我这个管理者的岗位,我岂不是没有机会去训练自己的管理能力了吗?”
这是一个理解误区。管理能力不止是在你公司里的管理岗位上练习。生活之中,一直都有供你训练判断力的机会。至少从你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就已经开始了。

有位朋友的孩子,毕业后屡次找工作面试失败,他就找到了我,让我给出一些建议。
经过对这位男孩过往面试复盘我发现,他的简历就是“盲投”,完全不去提前了解,公司的一些基本信息。
而且每当面试官指出他的简历的不足,经验的匮乏时。他整个人就慌了,心想着:这次面试又完了。
经过多次面试,他并没有学会如何提前去了解公司,如何改善自己的简历,如何应对面试者的随机提问。
当面试官问,“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
他除了工资薪酬就没有问题了。

我问他,你觉得哪家公司、哪个岗位适合自己?
他给出的标准是:规模越大越好,工资越高越好,但前提是能接纳自己。
一些以招聘名义招生的骗子机构,对他说“你应该先在这里培训一年,才能更好的就业”,他相信不疑。
这种找工作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听天由命的状态,就是一种判断力的缺失。
在成长过程,家长或者学校没有对他的判断力进行刻意培养。
而另外一个朋友女儿的面试就全无压力。
女孩面试之前,会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客户画像,市场规模,企业文化氛围等。
她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和自己匹配的公司和岗位,降低失败率。
当面试官指出她能力不足的地方时,根本不会被打击到。她提出的问题有时候面试者不得不把部门主管叫过来。
她认为,如果一个面试者各项能力超群,没有缺点,完全没必要去面试了,直接等着被挖就可以了。
工作对自己来说就是补足缺点的过程,面试中,做到“扬长避短”就行了。

这两种对面试的不同态度和方式我们不能单纯的说,是他们性格不同造成的。
有人说女孩更聪明。
是聪明,但是这种聪明除了主观努力之外,外部环境的培养不可忽视。
女孩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法律、经济、会计三门专业课程都有学习,她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了理财观念,而且做自媒体也逐渐盈利,就拉动同学一起做。
更学会如果调动资源,如何用钱找人办事。加上会在校参加一些创业模拟大赛,对如何分析企业基本信息已经再熟悉不过。
女孩当初也不想学习那么多,拗不过家长的强制要求;女孩不想去参加各种商业模拟竞赛,也不想写商业案例分析,但是学校有强制的学分要求,来自周围的竞争也不允许自己慢下来。
这就是外力驱动带来的内在改变。

从小被培养起来的竞争意识,以及对工作及自身的清晰认知,是她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所谓判断重在灵活变化,无论环境的优劣。可以说,判断力的差别是由“压力”造成的。时间、外界良性驱动即压力,这两点是培养认知的关键。
因此想要做“管理者”,你就要给自己找到无法拒绝和逃避的外界驱动力,强迫自己去做决策。
比如:
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离开一个公司去另外一个公司;
换一个岗位或者行业;
离开一个城市去另外一个城市,国家去工作;
去竞争当管理者,甚至创业开店,做小生意。
总之,去做自己没有做过,且不擅长的事情,并保证自己要独立作出判断。
然后在时间中,优化提升这种判断力,直到能够熟练运用,形成“条件反射”。

培养管理者认知体系的方法论
一家公司不止一个管理者,他们有不同的分级和管理领域。
但是总体而言,管理者都是在自己强大的认知体系下,合理调度安排公司里的资源,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管理者的认知体系,需要具备一个特点:你的认知体系要覆盖队伍的认知。

管理者一般更类似于通才,这就要求你具有:多模式思维方式,比如数学,物理,经济,心理等每种学科的核心原理你都要知晓。
你手底下人员的工作,你要知道运作的底层原理。你可以对下属做出的产品不认同,但是你要知道如何去验证真正的“优劣”。
你需要有人员薪酬制定,绩效,期望,这些是灵活变化的辅助手段;还要拥有不变的认知核心,比如你对人才的理解,你对做成事的理解,对营销的理解。

两个要素:资源和决策
“资源”包括你收集到的时事信息、物力,财力,人力。此外包括你长期在此行业里,积累沉淀下来的职业素养,足以让行业知识形成条件反射,比别人更快速的做出反应。
决策方面就包括:战略和战术两方面。你要有自己的一套自己的管理战略,做事的逻辑。
这里给出三套做事的逻辑:
1、目的导向:确定管理目的、结果——根据需要寻找资料,验证资料——制定系统化的策略——再验证策略的可操作性,并细化。在执行中加入战术、技巧。
2、市场/资源导向:先收集资料和信息——确定目的——做出战略和战术。
3、进化式做事:先找出一个模糊的目的——去制定策略,执行——修正目的——再去制定新的策略然后执行... ...
有一点需要注意:做决策不能“自欺欺人”。

没吃过猪肉的人,以为自己见过猪跑,就能想象出猪肉是什么味道,这是在自欺欺人。你需要去和市场上吃过猪肉的人多聊天,虽然不如你亲身体验也不会差距太大。
有些领导,派两个实习生做个调查报告,看一眼,得出一个结论。他明白这不够专业,仍然这样做,这更是自欺欺人。别人不会怀疑实习生的能力,而是怀疑你的能力。
有一个熟语叫做“位置决定脑袋”,我一直相信这是管理界的真理。
既然是“位置”决定一个人的“脑袋”,那你非要换一换“位置”才行。
如果你从来没有管理过其他人,看再多理论也是纸上谈兵;
如果你从来没有被要求独立去做一件事,永远不知道执行有多复杂;
如果你不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那你的决策不算决策。
最后,我想说,任何时候你都要告诉自己,我可以从零开始做一个有认知,有决断力的管理型人才。
坚持下去,最终真正受益的不是公司,也不是你的团队,而是自己。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记评论、点赞、Get!
-
学到了
-
回家杀一百只鸡,锻炼下杀伐果断。
-
👍👍👍
-
👍👍👍
-
点赞
-
👍👍👍
-
👍
-
深度好文👍
-
赞同
-
持矢
-
如果一个经过历练仍然是优柔寡断,能胜任管理岗位吗?本身这个命题就有问题
-
何为优柔寡断。。给你个霹雳火。你担得起吗
-
优柔寡断?要看行业,还有手上的权利,有名无实,没有权利肯定没办法的。
-
没法做,前怕狼,后怕虎!没有承担责任的担当
-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感谢优质内容分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