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演员和影视剧演员在表演方式上,有哪些区别?
回答·15
最热
最新
- 表演艺术的根本在舞台。 表演艺术的根本在舞台上,而不是在镜头前,面对观众和跟观众隔着块屏幕,这本身就是两回事。 说到这个问题就免不了谈到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差别,以及影视演员和话剧演员的差别。 戏剧表演有四门功课,是声台形表,顾名思义,声乐,台词,形体,表演 。 四门功课的最后一门,表演。从解放天性开始,无实物练习,感受力练习,动物模仿,小丑练习,观察人物练习,生活讲述小品练习,小说改编小品,国内剧本片段,外国剧本片段,大戏。 所有这些不光需要演员自身的表现力、观察能力、悟性,更需要声乐、台词、形体功底强有力的支撑。 话剧没有 NG,讲究一气呵成,两个多小时的连蹦带跳,连哭带笑,还得保证 “面不改色心不跳,唱歌不跑调” 这本身在体力上就有很高要求。 综上所述可镜头前的表演就很简单?并不是,只是大部分时候门槛低了很多。 一个外国导演做过一个实验,影片讲到男主角的爱人死去,画面从男主抱着女主的尸体切到男主角的面部特写,表情上并不是大家刻板印象意义上的悲伤,而是一种接近于无奈的麻木。 观众纷纷表示:“卧槽,牛逼了,这种诠释悲伤的表演方式高级了,更深邃又更有力量,演技好!” 事实上那个表情特写里面的男主正看着一盘不合自己胃口的菜。 说到底,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而话剧才是演员的艺术 。 拍影视剧,演员不需要负责空间、整体节奏,只负责在一个个不同的场景里不同角度对镜头画面里达到导演的要求就行了。 达不到要求可以重来,在某些方面再达不到要求,还有替身,实在连替身都达不到的,还有后期特效、配音。 你面对的是镜头,如果你能做到在镜头画面里的瞬间流露出真情实感,你至少合格了。 话剧,舞台是单一的,场景的变换非常有限。演员负责表演的同时,还要负责空间。 你的一举一动和舞台空间有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你的调度直接影响舞台呈现。你的声音直接传到观众耳朵里,你的反应无法通过剪辑加工后期制作呈现,观众接受的是生理对生理的直接刺激,而不是屏幕上加工好的物理对生理的刺激。 影视表演主要是“神态”,而话剧表演主要是“形态”。孟京辉讲到过:“在舞台上,表情上的表演是最低级的,声音,形体是高级的,在舞台上,你的脚就是你的眼睛...” 而这些没有系统的训练是达不到的。 那么话剧演员演影视剧会怎么样呢,有人说了,“会很浮夸,不够生活,会起范,不够松弛”事实上,舞台表演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夸张的表现,但是这并不代表话剧演员就生活不起来,起范之类的只是习惯。 收相对容易,而放不容易。就像你有一桶水,平时习惯了往外泼,现在让你倒一杯出来,不习惯,你可能需要时间适应掌握这个度量,但如果你只有一杯水呢?这个放可就太难了,因为你没有。 在影视剧中,上面提到过的声台形表的功底有多重要呢,不用说那些文艺片,就拿《哈利波特》系列举例,都请了一大批英国戏剧舞台上的大咖。如此魔幻,如此脱离生活的戏,需要演员极大的信念感,另外会有大量的脱离生活的“幼稚”而且“中二”的台词,但是从人家嘴里说出来是那么铿锵有力,感人肺腑。而国内不光是神话剧古装剧,有多少年代戏、现代戏是演员一张嘴就让你跳戏的?数不胜数,当然人家也可以后期请人配音,现在的都市文也不具备都市感,还是谈恋爱伪奋斗假生活的内核,好像挣脱不掉这个套子 空另外补充一点,其实大部分配音演员也都是出身于话剧演员的 其实大多知名的电影导演的作品里面很明显的会有戏剧舞台化的追求,举不胜举,这些追求如果只能靠替身和后期来达成,那还真是影视行业的悲哀 饭圈本源,是粉丝心理机制上「自我投射」与「亲密关系」的混合。 每个人都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渴望自己变得像明星一样光芒万丈,受人瞩目,但对大多数自身平庸的粉丝来说,这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梦。 于是他们就把这种自我成就的渴望投射到偶像明星身上,以偶像的养成过程,完成内心中自我的跟随成长,当偶像变成光芒万丈的大明星的时候,他们也仿佛得到了相同的荣誉成就,而受人瞩目。 一旦「自我投射」的里程碑式虚假成就达成后,就需要进一步的制造「亲密关系」和偶像明星进行亲密绑定,甚至融合。 实现绑定融合的方式,就是通过偶像日常的举手投足,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乃至社交网络上的虚拟互动,来满足粉丝内心对亲密关系预设的假定性的需求,成为偶像产业的主要内容。 这种单向不对等的情感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偶像产业的畸态发展,造就了恶臭的「饭圈」 爱豆这个职业,靠着营造出一个个完美人设,为粉丝们制造出心动幻想,从而在市场上发挥强大的吸金能力。 这种变现能力是大部分 996 打工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人设其实就是满足公众消费期待的一种包装而已 哥哥是假和尚,粉丝是真尼姑。 明星不是演员。一个是商业范畴,一个是专业范畴。两个领域。
- 话剧是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影视剧演员就不同了他,她们需要化妆,背稿,等等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就相应了那句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
- 话剧演员对于人物刻画更加夸张突出表现。一种从外在形体表现人物内心,因为在舞台上人们没办法像镜头那样观察细腻。灯光、距离、也没办法看到到细微的变化。所以舞台需要是一种“张力”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感染力。抓住观众的感受。 影视剧演员。通过镜头的表现力,全景、中景,特写。加上灯光氛围渲染。通过剪辑。镜头能渲染其感染力,所以演员的表演更加需要生活化,真实,细腻。影视需要的是一种“收”“忍”的表演勾住观众的感官感受。
- 简单来说,舞台上的表演需要放大,而镜头前的表演缩小。 这并不是说舞台上需要夸张,镜头前需要收敛。而恰恰是用放大和缩小的方式达到“生活化”的表演。 因为镜头会放大细节,所以好的影视演员需要很好的细节化表演。包括语言 肢体 表情等 而舞台上的表演首先需要让剧场中的观众看清楚听明白,所以需要对生活中的状态进行放大。更甚者需要将个人的气场充斥整个剧场。 作为一个专业的话剧演员,我表示自己就不大适合影视表演。首先缺乏表情管理,台词也有明显的舞台感,缺乏镜头前的生活感。 而现在很多舞台上的表演却又追求所谓的“影视化”,并大肆宣扬这是舞台表演的更新换代。演员不练功,台词观众听不见就戴个头戴(戴在头上的麦克风),还非要号称是为了追求“自然”。我个人觉得这就是“臭不要脸”!
- 首先我们得清楚的知道戏剧表演(这里单只传统意义上的话剧)和影视表演本质不同,换句话说这两个本身是两种东西,因此戏剧演员和影视演员是两个行业。但不得不说的是从理论上说影视是一种异时空的生活化的戏剧展现。 尽管在学习之初都是从斯坦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开始的(当然现在已知的表演训练法、教学法,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都是从斯坦尼中某一个方面拓展出来的),尤其是专业院校。 但在具体实践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戏剧表演注重表达,这个表达通过演员的肢体与声音传达,同时也将其作为与观众交流的媒介。(这里的交流不单单指言语以及肢体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量的交流)而影视剧则更注重真实性,这里所说的真实性并不是指不是表演而是更偏向于生活化的演绎或者说再显。这与戏剧表演也有本质区别,戏剧表演会进一步的进行艺术加工,因此会有一些朦胧或抽象感,这也是大众觉得夸张的原因之一。 其次(以下指大部分情况),戏剧表演之所以会被大众所认为夸张亦或是其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它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我们知道戏剧作品(这里排除环境戏剧与沉浸式戏剧,并且只将时间线设立在现代戏剧及以后的戏剧作品)一般都是在剧场演出的,这时作为创作者(不特指某一角色,即导演或演员等)不得不考虑到怎样的表演能让观众看到、看清亦或是看明白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因此肢体与声音会根据作品来适当的处理。(不仅仅指放大)且不会特定要求演员面部表情的管理。 而影视表演更加注重面部表情、细微动作以及情感的处理等而达到更接近平常生活中角色所因有的状态。 当然以上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能与大家互相交流、互换看法,谢谢。
- 话剧演员考验一身的表演功底,这是最基础的,而影视演员完全没有功底也可以,因为可以 ka 几十次上百次,或者只要勉强看的过去就可以了,反正现在影视演员只需要从这几十次上百次中选一次最好的出来就行了,而话剧演员就不行,因为他当时面对的就是观众,所以必须要有很强的功底或者演技才行
- 话剧演员要有张力,因为舞台上没有特写,影视剧演员的一个眼神的特写就可以被剪辑出一种情绪的表达,但是话语演员在舞台上这种微表情无法被捕捉,所以我觉得话剧影视剧是一种向下兼容的关系
- 舞台剧相比影视剧会浮夸些,也不是说不讲究细节,只是面向的观众不一样,表演方式会更倾向肢体动作,神态放其次。
- 一个是属于细腻,一个夸张,表演方式的不同。个人理解可以是肢体语言,动作语言,口语表达语言,各不相同
- 是现场和后期效果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