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习之美》

#征文


这是《学习之美》第三次征文活动,是我第二次写。先回顾一下上次写之后老师给我的反馈。那时我不能拿模式比较模式,舍弃掉相对不好的(吸收、消化、实践、反馈),跳转到更好的(听、想、变、用),而是先入为主的让原本的习惯像是禁锢住自己那样的状态。现在感觉自己大概可以了,不仅已经抛开了之前的模式,而且应该也懂得了用模式来比较模式。我感觉这一点得益于那次认识到,不要关注读书的结果,而要关注老师的思考过程。我能把老师的思考/模式当成一种参考,也就更能拿自己的模式与别人的模式进行比较了。


《学习之美》中提到老师的很多知识都是在35岁(可能记错)以后学到的,感觉35岁那一年学到的东西可能比过去很多年学到的加起来还要多。我回顾2020年也有一些这样的感觉,我认为这跟《学习之美》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学习《学习之美》和自己在工作中的学习有很大的重叠。去年初我开始负责我司在青岛地区的开城工作,办公室落地、招聘、培训等内容,主要负责组建一支小型的销售队伍。我就趁此机会把自己过去多年的销售及销售管理的经验与经历,做了一遍梳理,通过跟新同事的不断讲解,逐步形成了一个有关销售的框架或模式。会发现以往的许多经验或心得就都是碎片了。《学习之美》就是我做这些事情的脚手架。由此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要聚焦,要模式化,今年我接触了更多有关销售的内容,也展开了更多销售管理方面的实践,觉得自己的这个关于销售的模式也更加稳固了一些。


回顾自元旦以来的这大半年,感觉自己变化也不小,我再说三点吧。


1.文字是思考工具。我最开始得到老师的反馈就是因为我坚持低水平的留言,一年来我没有间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文字就是思考工具这件事,老师每次的公众号推文都能促使我进入到用文字思考的状态,这是我的机缘。现在我慢慢的也能在别的地方展开这样的思考,这在结束以后能让自己感到特别愉快。它让我更容易用理性,也就是系统二去做决策,而不是用情绪。情绪导向能让自己直接很爽,但事后难受。理性导向在当时很难,就像思考的过程让人不那么好受那样,但在事后却会很愉悦。我因此更容易选择后者。


2.有深度的思考可以迁移。最近的一个体会就是,我并没有就工作中的很多事情展开更多更深的思考,但在应对很多工作中的问题的时候,会感觉不难看到问题的根本,可以一戳到底,直击本质。哪怕会受限于自己当前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可能无法彻底解决,但能知道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至少不会认为原本以为的原因就是真正的原因。深度的思考让我看到了更多东西,可能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概念能力。深度思考可以练习概念能力。


3.识人的次序有所变化。以前是看经验、能力和特质以及学习能力,现在会主要先看学习意识、学习行动和学习习惯,再看以往的经验和其他能力。这一点应该来自于学习力的第一项修炼:反学习。我会默认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式学习者,很少的一部分人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更少的人会采取实际的学习行动,更少的人有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掌握的能力都不能称之为能力,因为它们无法迁移,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就不灵了。职场螺丝钉就是这么来的吧。


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哪怕是有很大的误区,也不要紧,至少可以改善。但从被动进入主动则是一种很艰难的转变,我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做到这一点。所以就只能加强选人的能力,看人主要就是看他的模式,心智模式。这就要求选人者自己有模式,更多的模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看学生,和老板看员工,上司看下属,都是一样的道理。光有认识还不够,还得有行动,最好还有习惯,得长期不断的去愤去悱,这也是贯彻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拥有更多的能力,承担得起更大的责任。


我在去年国庆节回家的路上粗略地看了第一遍《学习之美》,之后又看了一遍,感觉里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种标准参考答案,于是认为一定要看多遍。因为我喜欢写字,所以也决定要抄写一遍,每天400字左右,现在已经抄写大半,感觉还是有点作用的。


明星是很少的,我们也很难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明星。但却可以从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开始,《学习之美》就是我人生中,认认真真读的第一本书。这是一个开始,希望自己可以把认认真真读每一本书,认认真真做每一件事,作为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哪怕不能成为一个明星,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BOSS直聘立场。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